援疆专家妙手为“腹裂宝宝”补“肚皮”
4月15日凌晨5时许,家住图木舒克市的阿迪力江(化名)夫妇满心欢喜地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小宝宝,可他们在欢喜的同时,却被孩子出生后的模样给吓呆了。因为他们看见女儿的肚脐下有个直径一厘米大小的洞,一堆血糊糊的肠管露在体外,生命危在旦夕……医生说婴儿患有先天性腹裂,要赶紧送到大医院进行救治,才能保住性命。
阿迪力江立即抱着孩子赶到当地医院,却被医生告知因孩子太小,露出的肠管太多且呈黑色,无法进行手术。看着女儿红扑扑的小脸,阿迪力江不愿放弃女儿的生命。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他又抱着女儿来到了第一师医院普外科三病区(小儿外科)进行救治。
据了解,当患儿被送来第一师医院时,已出现脱水、呼吸急促、腹腔内三分之二的肠管均脱出于腹外,包括小肠、盲肠、阑尾,且部分外露结肠管已呈黑色,没有了肠蠕动。经查,患儿为新生儿先天性腹裂,更罕见的是她同时还患有新生儿肠管坏死伴肠旋转不全症,如不及时手术,患儿将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普外科三病区(小儿外科)援疆专家钱云忠主任立即根据女婴的病情,组织科室有关人员制定了周详的手术方案,并由钱主任亲自主刀,在精准的麻醉技术配合下,为该女婴实施了“新生儿先天性腹裂一期缝合+部分小肠切除术+剖腹探查术”。经过2个小时的手术,终于为“腹裂宝宝”补上了“肚皮”,并立即将患儿转送入新生儿科继续救治。
钱主任介绍,该患儿在母体内时,就出现了肠功能发育不全的情况,导致腹腔闭合时一大段肠管还滞留在体外。类似这种先天性腹裂的新生儿,在临床上比较罕见,患儿出生后容易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腹腔感染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并常合并有其他器官畸形,死亡率非常高。所以,孕妇产前筛查是减少出生缺陷的一道重要防线,建议每位孕妇都应到医院定期做产检,提高新生儿的健康率。
“此次我们在术中为患儿切除了坏死的肠管后,她的大肠只剩下了30多厘米,小肠为20多厘米(正常的新生儿小肠长为2米多长,大肠为1米多长),为防止术后感染,对患儿的护理要求非常高,还要对症采取患儿因消化吸收功能不全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救治措施等。此次手术的成功,与全院各有关学科专家的通力协作是分不开的,也是对医院综合实力的一次检验。”钱主任说。
目前,该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已顺利拔除呼吸机。
下一篇:第一师医院对口援建阿拉尔医院工作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