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医院联动7个学科的17名专家历时37天成功救治一濒死产妇
我们只想让你好好活着,能让你见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阳,能让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有一个妈妈。
10月9日中午,急诊科田甜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患者疼痛刺激后出现皱眉反应啦!”
“这条消息真是太令人振奋了!”当第一师医院急诊科援疆专家张裕方主任在“抢救群”看到了这条信息后,激动的从椅子上站起来就快步进入重症医学科病房,他边走边说着:“太好了!太好了!”。
当张裕方主任确认产妇对疼痛刺激有反应的事实后,激动地在“抢救群”里写道:“同志们,我们终于在二万五千里的抢救路上,成功地走过了二万里,曙光就在前方,大家仍需继续加油呀!”
9月的一天,产妇刘星媛在某医院生下了一女婴,这原本是一件让全家人都欢天喜地的事,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差点让刚出生的宝宝失去了“妈妈”。
一场没有硝烟的生命抢救战打响了
“我院有一位产妇产后大出血,采用球囊止血无效,已手术将子宫切除,失血总量为5600ml,目前产妇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病情不稳定,想请吐主任来会一下诊。”9月24日,第一师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吐尔滚·艾萨接到了某医院打来的一个急诊电话。
吐主任接到电话后,考虑到产妇病情危急,便立即通知了医院妇产科一病区高玲主任和麻醉科曹振刚副主任一起前往产妇所在的医院会诊。
对于医生来说,一位失血5600ml的产妇是非常危险的,这个数字表明产妇体内99%的血已失去。由于失血过多,导致产妇多脏器功能衰竭、继发重度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心衰并发急性肺水肿、少尿,处于濒临死亡的边缘。
三位主任见状,立即决定将产妇转至第一师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经过医护人员们的全力抢救,虽然产妇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但感染指标却一直降不下来,并持续40度以上的高热,产妇其他的生命指征也随之开始了异常波动。
“产妇的病情不稳定,我们请求医院组织一次多学科会诊。”9月29日,重症医学科向医务科提出了紧急会诊的申请。
会诊发现:产妇盆腔内有一个11cm大的包块,且双侧输尿管上端扩张、双肾积水、全身重度感染、凝血功能差、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如不及时清除将会危及生命。
当天中午,第一师医院妇产科一病区援疆专家上官雪军主任和高玲主任联手为产妇实施了盆腔凝血块清除术,(此凝血块相当于1000ml至2000ml的出血量),并为其放置了引流管。术后,产妇的病情出现了好转,但循环和血糖仍然不稳定,为其服用了4种血管升压药仍不见效,接着产妇又出现了无尿症状。
此时,张裕方主任建议立即给予产妇床旁血滤治疗,采取纠酸、血浆置换改善其凝血功能,同时输入血小板......
产妇的病情仍不见好转。
全院7个学科的17位专家联动投入救治
9月29日晚9时45分,第一师医院院长茶春喜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有关学科的8位援疆专家和9位医院专家成立了抢救小组,由王志强副院长和援疆专家陈正副院长负责组织抢救工作,张裕方主任担任抢救小组组长,全力开展产妇的救治工作。
为了方便产妇的救治工作,张裕方主任建立了一个“抢救微信群”,并邀请其后方浙医二院EICU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吴定钱主任进群参与病情讨论。同时安排了赵立孝和黄元飞两位主治医师轮流24小时值班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并随时将各项检查指标发到群里,以便专家们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叮咚!”凌晨3时,张裕方主任听到手机响了一声,一看是群里发来了产妇的血气数值,他立即回复“收到”,同时回复的还有其他几位专家,大家都在时刻关注着产妇的各项检查指标及病情变化。
来自4000公里之外的“救命药”
“张主任,产妇的凝血功能在持续恶化,必须采取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不然恐怕……”10月2日,重症医学科医生说。
经过专家们的讨论,认为“纤维蛋白原”可以加强产妇的凝血功能。
“大家快找一找哪家医院有‘纤维蛋白原’!。”
时值“双节”期间,大家分头打了十几个电话才知阿克苏地区都没有这种药,就连乌鲁木齐各大医院也没有储备。
后来,在援疆专家们的帮助下,终于打听到浙大妇产科医院备有40支“纤维蛋白原”用于应对突发情况。当他们得知南疆有一危重产妇急需此“救命药”时,该院一下就支援了20支。
药是找到了,可两地相隔4000多公里,如何将“救命药”送过来,一时成了难题。
此时,高玲主任想起她们科的医生张晓琴正好在该院进修学习,便立刻打电话与张晓琴沟通此事。
“高主任,飞机货运的时间我已问好了。10月3日早晨8点半可以把药品寄过去。你们放心吧,我保证完成任务!”张晓琴在电话里说。
10月3日下午4时,“救命药”飞了40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阿克苏机场,第一师医院早已派专人在机场等候,以最快的速度取出送到了重症医学科,并立即给产妇进行了治疗。
来自援疆专家后方医院的大力支持
10月5日,第一师医院普外科一病区援疆专家陈灵华主任对张裕方主任说:“现在产妇的凝血功能障碍得到了缓解,但是感染指标和后续治疗还有不少问题,我已联系了后方医院为产妇安排远程会诊了。”
10月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全国知名肝病感染科专家余云松教授远程进行了指导,为控制产妇感染指标制定了治疗方案;
10月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丰为产妇多脏器功能衰竭给予了后续的治疗意见;
10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张茂主任和肾内科贾金康主任分别针对产妇的全方位管理提供了实施方案,并对产妇的肾脏功能进行了评估,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10月2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佳兮对产妇的肾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后,给予了后续用药指导;
……
一位产妇的生命牵动了西子湖畔和天山脚下两地的医护人员们的心。一个个周详的指导意见,一条条严谨的评估信息,一个个有效的救治方案不时隔空从杭州浙大附院传来,疆内外多家医院联动,多学科专家携手,为救治边疆的一位产妇而殚心竭力……
患者与医生眼神的“默契”
10月28日下午5时,产妇的丈夫来探望妻子,当看到妻子能听懂他说的话,并且给予眼神的回应时,他高兴地含着激动的泪水,深情地对妻子说:“有这么多大医院和专家在齐心协力救治你,我相信你的病会好起来的,你自己也要有信心,我和孩子等着你回家。”产妇对丈夫点头回应着。
“最让我感动的是前两天我来探望妻子时,带着呼吸机的妻子用眼神在对我表达着什么,我一时无法看明白她的意思,还是赵医生‘翻译’说,她好像是在问你们孩子的名字。当我告诉妻子还没有起时,妻子用眼神说她想给孩子起名字,最后起的名字全是赵医生根据妻子的眼神猜出来的。妻子每眨一下眼,医生都知道她要表达的意思,作为丈夫的我都自愧不如妻子与医生之间的那种默契。如果医生不是每天用心地来照料我的妻子,他们不可能有这种默契的。” 产妇的丈夫说。
目前,经过治疗,产妇已从昏迷状态逐渐恢复了意识,并能用眼神与亲人交流,还会按照医嘱配合做肢体运动,她的上肢肌力已由2级恢复至4级,下肢肌力也从1级恢复到了3级,过去的无尿也变成了每天的2000ml,还能进食细软食物,全身水肿也得到了有效缓解,病情在一天天地好转中……
白衣天使的职责重如泰山
重症医学科的赵立孝医生从参加产妇抢救工作的那天起,每天12小时都守在产妇的床边,他说“我每天都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希望能看到产妇突然睁眼的那一瞬间,这一刻虽然等待了很久,但终于还是来到了,大家的心血没有白费。”
妇产科一病区高玲主任说:“责任”不是写和说两个字那么容易,面对救治危重患者,我们医生的责任真的是重如泰山,甚至是每天吃饭、睡觉时都在想着如何救活她,这就是责任,一份医生治病救人的责任。
援疆专家上官雪军主任说:“产妇终于被救回来了。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真是人多力量大啊!对于我们妇产科医生来说,救活产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虽然我们救活的是一个人,可幸福的却是全家人。”
张裕方主任说:“今年的‘双节’我们过得太有意义了,终生难忘。虽然大家都很辛苦,当看到产妇转危为安,刚出生的婴儿有“妈妈”了,我们心里却很甜。此次,我们充分发挥了援疆专家团队的力量,在后方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与一师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联合跟“死神”搏斗了七天七夜,床旁持续血滤26天,一个多月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战胜了“死神”,挽救了产妇的生命。”
“我们赢了,胜利了!”7天7夜废寝忘食的守候,37天888小时的多学科紧急抢救,前后方多家医院和数名专家的大联动,远程医疗会诊的专业技术支持,杭州输送来的“救命药”,以及付出的辛勤和汗水,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与“死神”搏斗,将产妇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还出生婴儿了一个“妈妈”。
此次危重产妇的成功救治,是第一师医院全院上下多学科的联合协作,是浙大“组团式”援疆医疗队专家与其后方医院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组团式”援疆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第一师医院急危重病救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图/胡珺
下一篇:喜讯 | 第一师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